【學習大軍】習近平的一封回信——二評《習
習近平的一封回信
——二評《習近平在廈門》系列采訪實錄之《習近平同志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紙質信件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可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紙質通信仍然是人們相識、相交、相惜的主要工具。近日,《學習時報》刊發了《習近平在廈門》系列采訪實錄,據受訪者張宏樑(當時正在廈門大學經濟系讀本科三年級)回憶,他與習近平同志正是緣起于一封信。
那是1985年11月下旬的一天,張宏樑收到了一封寄自廈門市政府的特殊來信,寫信者不是別人,正是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原來,一個多月前,張宏樑給習近平同志寫了一封信。據張宏樑講述:“我一位高中同學的姐夫,是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八一學校的初中同學。他們上學的時候,經常一起交流思想、討論問題。1985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初涌之時,那時候他們都是30多歲的有志青年,面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有很多想法非常需要相互探討。于是我這位同學的姐夫就給到廈門任職不久的習近平同志寫了一封長信。我放暑假回家時,同學姐夫找到我,讓我把那封長信帶給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這封信很厚、不好寄,又都是他的心血,怕寄丟了,囑咐我一定得親手交到習近平同志手上,還囑咐我要盯著讓他讀完,再請習近平同志寫個回信說說他的看法。就這樣,開學后我就帶著這封信回校,沒敢寄也不敢直接去送,于是我就給習近平同志寫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想把這封信交給他,同時也很期待能與這位在正定老百姓中口碑很好的年輕領導干部見上一面,匯報一下自己的大學生活,希望得到他的指導。信封上寫的是:廈門市政府辦公室,習近平同志收。”只是萬萬沒有想到習近平同志在百忙之中,居然還能親筆給一位在校的大三學生回信。張宏樑收到信時實在是“受寵若驚”,用他的話說是:“瞬間有點懵!”“感到很驚喜,也很感動!”三十多年過去了,對于來信的內容,張宏樑的印象依舊十分深刻。
“遲遲復信請原諒”。據張宏樑回憶,習近平同志在回信中,一開頭便是問好,并為遲回信表示歉意,他說:“我是十一月初從法國回來的,接著就是早出晚歸的工作,各方面的來信積案如山,遲遲復信請原諒。”自古以來,民與官之間似乎總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可是讀著習近平同志的來信,沒有一絲絲官架子,字里行間的謙卑讓你忘了這是一位經濟特區重要領導的來信。一直以來,習近平骨子里始終透著一股謙遜,對普通學生如此,對國家工作更是如此。2014年9月30日,在國慶65周年招待會上習近平強調:“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驕傲自滿,黨不能驕傲自滿,國家不能驕傲自滿,領導層不能驕傲自滿,人民不能驕傲自滿,而是要增強憂患意識、慎終追遠,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如果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作一場“大考”,那么,在這個筑夢、逐夢、圓夢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作為“考生”,要想取得“好成績”,我們就要做一個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好學生”。誠然,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我們在某些領域也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甚至領先于國際水平,但是我們應時刻牢記自己是從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差等生”中慢慢成長的,根基薄、底子弱。都說“學無止境”,對于我們國家而言,發展更是如此,更應永無止境。一個國家領導人有如此謙卑品質是國家之福、百姓之福。
“要向你們學習”。張宏樑還回憶,習近平同志在信中寫到:“可以找個時間聊聊,我也要向你們這些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學習。時間不好定,月底前因有洽談會晚上都有活動,下個月請你給我來電話,打到政府值班室或找政府辦王泰興聯系。我住在圖強路2號樓301室,進城時可以碰碰。”一顆真心躍然紙上。正如張宏樑所言:“覺得他(習近平同志)為人特別真誠。信中告訴我他住在哪兒、怎么聯系,讓我有一種被信任和被重視的感覺,距離感一下子消失了,親近感油然而生。連這封信的信封都是他親自寫的,足見他真心希望與大學生多交流,否則他讓秘書打個電話通知我過去就行了,本來是用不著非要親筆回信的。”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作為青年的典型代表,有著蓬勃的朝氣和十足的闖勁,心懷理想和信仰,將是國家與社會發展最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群體,是黨和國家未來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關心青年就是關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希望廣大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國家的獨立自主和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歷史的洪流中譜寫優秀的青春樂章。